杨应昌院士在第 23 届国际稀土永磁会议上获杰出成就奖

   2022-05-23 2940
核心提示:杨应昌院士在第 23 届国际稀土永磁会议上获杰出成就奖   8月17~21日,第 23 届国际稀土永磁会议在美国马里兰安纳波利斯召开,大会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杨应昌院士以及来自英国、日本和美国的共 4 位科学家颁发了杰出成就奖,表彰他们长期以来在探索、开发新型稀土永磁材料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自上世纪 70 年代,杨应昌院士结合我国资源特点,开始研究稀土合金的磁性。当时正值开发第一代稀土永磁钐钴
杨应昌院士在第 23 届国际稀土永磁会议上获杰出成就奖   8月17~21日,第 23 届国际稀土永磁会议在美国马里兰安纳波利斯召开,大会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杨应昌院士以及来自英国、日本和美国的共 4 位科学家颁发了杰出成就奖,表彰他们长期以来在探索、开发新型稀土永磁材料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自上世纪 70 年代,杨应昌院士结合我国资源特点,开始研究稀土合金的磁性。当时正值开发第一代稀土永磁钐钴合金的时候,他没有简单地跟踪国际研究热点,而是挖掘钐钴合金的物理内涵,把研究扩展到 3d(过渡族金属)- 4f(稀土金属)金属间化合物,而且根据 3d电子的属性,确认金属铁是 3d 电子最佳的载体。因此他另辟蹊径,研究稀土铁金属间化合物的结构与磁性。杨应昌院士在探索稀土铁合金的新相、揭示新效应、开拓新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成果。1980 年合成了具有 ThMn12 型结构的稀土铁新相,现在已成为稀土合金中的一个重要系列,不仅用于永磁材料的开发,而且也扩展到开发新型隐身吸波材料。  自 1983 年后,稀土铁合金成为国际上开发新一代稀土永磁材料的主流,杨应昌院士的工作,被国际同行列为开拓这一领域的先锋。1990 年杨应昌研究组发现了在稀土铁合金中氮的间隙原子效应,发明了钕铁氮和镨铁氮等新材料,并且与中国原子能科学院合作,采用中子衍射技术在国际上首先测定了钐铁氮和钕铁氮各类氮化物的晶体结构,表明氮原子占据晶体的间隙晶位。基于中子衍射的数据,计算了氮化物稀土 4f 电子的晶场作用和铁 3d 电子能带结构,从理论上阐明了在这些合金中氮的间隙原子效应的物理根源,从而在稀土磁性材料中,发现了一个新的家族,现在把钐铁氮和钕铁氮等统称为稀土间隙型化合物。这是自 1983 年第三代稀土永磁钕铁硼问世以来发现的唯一的内禀磁性可与钕铁硼媲美的新材料。近年来,杨应昌院士带领应用磁学中心在深入开展基础研究的同时,致力于把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相继开发了钕铁氮和钐铁氮的产业化技术。关于开发高性能钐铁氮各向异性磁粉产业化技术的项目已于今年 6 月份通过了“863”专家组验收和教育部科技开发司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产品性能达到 40兆高奥,实现和超过了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十二五”期间发展钐铁氮新材料所预期的技术指标。  现在我国已从稀土资源大国成为稀土工业大国,稀土永磁材料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我们面临的历史任务正是要从稀土生产大国向稀土科技强国迈进。杨应昌院士本次获奖,标志着我国在稀土领域的基础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日益显著。(北京大学)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最新成果
推荐图文
推荐最新成果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